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700320288
北京
S60
应用技术
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公布年份:2016
成果简介:花卉产业具有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显著特征,是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1992-2014年间,花卉种植面积增加90. 7倍,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之首。但在项目实施之初,中国花卉生产缺乏科学的种植布局,缺乏精准化的栽培技术,缺乏高效环保的采后技术,导致产量低、质量差、能耗高。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自1992年选定占中国切花产值总量70%以上的月季、菊花、百合和唐菖蒲四种花卉,在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项目资助下,联合全国农业花卉科技领域的核心力量,持续20年攻关,取得了系列成果:1.创建了保障全年供应的高效低能耗生产布局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针对在花卉重点消费地就近生产存在能耗高、品质差的问题,解析了植物生长与光温资源需求的定量关系;基于全国785个气象站30年资料建立了气候分异模型;耦合两组数据,在国内外首次开发出花卉种植适宜的数字化区域分布图。依次引导全国花卉产业界开展了气候生态大区的季节性轮回种植,使因加温、降温等生产能耗降低70-80%。根据各产区气候特点,从621个品种中优选出64个切合主产区气候特征的品种类型,占技术辐射区主栽品种的85%以上。解析了菊花种苗和百合种球种性退化的生理机制,开发了规范化的三圃配套菊花良种繁育技术,优质种苗均一化率在95%以上,在推广区内国产菊花种苗占有率达到82. 6%;实施了全产业链病原物隔离和防控的百合种球规模化生产,确保商品球带毒率低于5%。开发了百合种球4℃休眠解除和冰温长期贮藏关键技术,贮藏时间由4个月延长到8个月,在推广区内百合种球自给率由10%提高到55%。2.创建了以花期调控和水肥精准供给为核心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月季和菊花的产花期不集中、优质花率低的生产关键问题,在国内外率先解析了月季成花积温需求规律和菊花长日成花抑制机理,开发了分别基于积温监控结合激素施用和光周期调节的月季和菊花花期调控技术,最终实现了成花整齐度高、采收期控制在7-9d的精细调节。结合肥水适时定量供应和新型光合促进剂ALA施用技术,使优质花率平均提高了23-38%。3.创建了以生理生化调控为核心的采前采后联控技术体系。针对月季等鲜花高达35%-50%的采后损耗,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乙烯与失水两大因素影响月季切花开放和衰老的分子生理机制。围绕鲜花采后贮运链的关键环节研发了真空预冷、气调包装、保鲜剂处理等技术,集成了采前乙烯抑制剂和蒸腾抑制剂喷施结合采后保鲜液处理的联控技术。技术应用使采后损耗降低到10%-20%。主编著作14部,发表论文303篇,其中在Plant Cell等植物学和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园艺学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9篇,论文他引2957次,其中SCI他引413次。制定国家等标准30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推广应用22. 3万亩,占全国同类花卉生产面积的14.3%。近三年新增效益24. 0亿元。项目成果于2010和2015年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