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
2017(学位年度)
摘要:计算机技术迅猛地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全方位地革新,对于公共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虚拟造型技术所带来地变革。借助计算机得强大技术支撑,和互联网时代惊人地传播速度,不夸张地说,创作者们从设计伊始到作品完成,乃至后期地推广与宣传,都受益于虚拟数字技术地发展与运用。
虚拟技术在雕塑方面地运用也不过十余年,在艺术家们的手中,它已经逐渐从一种辅助的技术手段慢慢演化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先,它将雕塑艺术从架上解放了下来,摒弃了各种物理条件地限制,一位年轻的雕塑家可以通过电脑更为轻松,快速,精准地制作出想要的形体,这使得在技术层面培养一位艺术家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由于造型的数字化,作品得可塑性被增强,一件作品在电脑中可以进行大幅度地变形,翻转,折叠,镜像,并且借助3D打印快速成型,这在以往制作一件作品的时候难以想象的。除此之外,由于技术方面得领先,近些年欧美许多艺术工作室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虚拟数字语言,通过数字媒体表现不一样的形体造型。这种语言体系与传统的空间造型体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与艺术气质,这对国内公共艺术影响颇深,众多的公共艺术项目也开始大量运用虚拟技术,以期给观众带来更为现代,时尚的视觉体验。
我们公共艺术学院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城市公共空间专业,从一开始的技术使用,到逐渐通过技术手段传达作者地审美,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感受到了虚拟技术所带来得巨大变革,而我自己平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非常依赖虚拟技术所带来得便捷,我也清楚地感受到虚拟技术在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中,必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篇论文我试图梳理和展望一下虚拟技术在本专业中地发展情况与未来前景,探讨公共艺术在新时代下存在的不同形态。
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主要从社会,政治乃至心理层面探究公共空间,然而在自媒体大爆发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公共空间的边界定义也在向数字化拓展。AR,VR技术地运用使得物理公共空间与虚拟现实空间相叠加,艺术家们开始追求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大家所关注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当下最广阔.最迅速的观念传播平台,远距离的人们可以便捷地在网络上交流,分享,虚拟的数字化公共空间或社区正在逐渐形成中。
本文围绕艺术实践案例,探讨不同的虚拟技术在造型艺术方面地实践,寻求数字与艺术地融合,媒介与造型地贯通。并以此为基础,尝试从传播的角度,分析在虚拟技术革命中,公共艺术在新时代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去传播与推广,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