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安徽省为例,在分析评价区域的自然概况和水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多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应用虚拟水理论计算安徽省各类水足迹,了解其结构组成,从本质上揭示人类消费模式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结合水足迹核算结果,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灰靶模型建立了研究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耦合模型,用于掌握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
(1)应用虚拟水理论计算安徽省各类水足迹,对安徽省2016年各城市和2007年至2016年安徽省总体的水足迹及其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安徽省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十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2.19%。安徽省内部水足迹在总水足迹中占据绝对比重,而农业水足迹是内部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序列上,安徽省水足迹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安徽省各城市农业生产水足迹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工业生产水足迹,生活用水水足迹和生态用水水足迹所占比重较小。量化分析水足迹为研究人类活动与水资源缺乏之问的关系提供支持。
(2)融合水足迹计算结果,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选取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应用灰靶模型构建耦合评价模型,评价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安徽省十年间的靶心度综合值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在空间序列上,安徽省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降雨量、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等与此密切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计算结果能反映出实际的时空分异规律,灰靶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评价标准及等级划分的适用性问题,增强不同评价对象间的可比性。
(3)基于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计算结果,本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发展跨流域调水,重新分配水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用水结构,增加环保投入,加强污染治理等是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安徽省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配置政策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撑。